ag九游会官网尊龙

1982年土耳其移民奥斯曼,在东德西德之间占了块地,谁也赶不走_西柏林_老人_居民
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37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1961年8月13日,数百万柏林市民刚刚从梦乡中醒来,惊讶地发现:一堵长达数百公里的墙,突然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地带,将这座繁忙的都市生生一分为二。

严格来说,当时这堵墙还称不上真正的墙体,它只是由一条低矮的铁丝网组成,理论上人们只需轻轻一跳便可越过。然而,问题是这铁丝网背后守卫着数千名武装士兵,哪怕是最勇敢的人,也难以冒险穿越。

随后,政府宣布,东柏林居民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西柏林,同样,西柏林居民若要进入东柏林,也必须通过繁复的外交手续。

时代的变迁像一块大山压在普通人头上,这堵墙的出现,瞬间让数以万计的家庭被迫分离,成千上万的企业失去了宝贵的员工乃至掌舵者,城市的命脉被生生切断。

展开剩余91%

尽管当地居民不断表达强烈反对,两大超级大国却纹丝不动。修墙的苏联铁了心,美国总统肯尼迪虽未全然支持,但也无奈地说:“这不是理想方案,但一堵墙总比战争要好得多。”

在柏林墙伫立的几十年中,无数人试图翻越,却大多数以失败告终。柏林墙成了那个时代德国人心中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,直到一位名叫奥斯曼·卡林的异乡人打破了沉默。

奥斯曼·卡林并非柏林本地人,他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移民,却完成了别人未曾敢想的壮举——挑战柏林墙的权威。

1982年,驻守墙上的苏联士兵忽然发现,一位面向西德方向的老人正奋力挖掘墙脚的土壤。这一罕见场景令士兵们顿时紧张,毕竟,从未有人如此明目张胆地挖墙。

老人所挖掘的地点,位于Bethaniendamm街的一处拐角,这里恰恰是东西柏林的边界线。拐角内属于东柏林,拐角外则是西柏林。

有趣的是,在柏林墙的建造过程中,为了节省成本和适应地形,墙体并未严格按照直角直线铺设,而是采取了弧形设计。结果,一块约350平方米的土地,虽然名义上属于东柏林,却被墙体“挤”到了外面。

在冷战的紧张对峙中,这小小的一块土地成了一座孤岛,既不归西德管辖,也无法归东德所有。

苏联士兵经过询问后得知,这位老人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特殊位置,打算在此安家落户。

奥斯曼·卡林原本是土耳其中部约兹加特的一名建筑工人,退休后才搬到了德国。对他来说,这次搬迁并非快乐的选择。

在土耳其,他拥有一片面积不小的农场,但到了柏林后,却被迫挤进了狭小的公寓,心情也愈发沉重。

看到这块被当作垃圾堆的荒地,奥斯曼·卡林萌生了将其开垦成花园的念头。

几天辛勤劳作后,苏联军官前来调查。确认他并未挖掘地道,而只是想种植蔬菜,安个家后,士兵们选择不干涉。他们的任务只是防止偷渡,住人种菜不在职责范围。

双方达成协议:只要房屋和植被距离墙体三米以上,奥斯曼·卡林便可合法居住。

不久,西柏林警察也前来要求老人离开这块“无人之地”。

对此,奥斯曼·卡林坚定拒绝:“这是上帝赐予我的土地,除非你先杀了我,否则别想夺走我的花园。”

这场争执被墙上的东德士兵看在眼里。为了“给西德添堵”,士兵们出声支持老人的权利,称这里是东柏林管辖范围,西柏林无权干涉。

这块土地因长期无人管理,曾成为附近居民乱扔垃圾和洗车的场所,环境恶劣。奥斯曼·卡林花了数月时间清理荒地,将其打造成整洁的花园。

他还在花园旁搭建了简易的房屋。

令人惊讶的是,老人成功定居后,周边居民很快接受了他的存在,尤其是墙上守卫们,奥斯曼·卡林成了他们枯燥生活中一道亮丽风景。

如今,守卫们除了防范偷渡者外,还肩负起保护卡林不被西柏林警察驱逐的任务。每天早晨巡逻时,他们都会向老人挥手致意,老人则回赠自家种植的洋葱。

尽管德语不流利,奥斯曼·卡林待人友善,总热情地招呼过路人,甚至多次邀请曾试图驱逐他的警察到家中喝茶。

他的纯朴与善良使小屋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场所——柏林墙守卫的庇护所、西柏林警察的休息室,以及周围居民的公共休闲空间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卡林的小屋不断扩建,从最初的简陋棚屋发展成两层高的树屋,甚至快要超过柏林墙的高度。

尽管如此,没有人提出反对,反而时常有路人主动帮忙修建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柏林并不平静,西柏林的朋克文化盛行,年轻人追求个性张扬。但他们每次经过卡林的小屋,都会小心翼翼,内心里敬佩这位老人真正实现了他们的梦想——“推倒柏林墙”。

尽管从法律上获得了“勉强”的合法性,周围居民未曾反对,奥斯曼·卡林仍遭遇不少困扰。

为了浇灌菜园,他从附近一座废弃水泵取水,却因此被西柏林警方罚款约700马克。理由是这座水泵属于西柏林的紧急饮用水储备。

罚款让一家人焦虑不安,而不会用德语写申诉的奥斯曼·卡林,只能让年幼的儿子代笔上诉。

这封朴素甚至带点稚气的申诉信写道:“听到你们说我父亲是小偷,我很难过。我父亲一生未偷过任何东西。他只是想用水浇灌蔬菜。对不起,我们没钱支付罚款。穆罕默德·卡林。”

令人震惊的是,法院竟因此撤销罚款。

多年后,奥斯曼·卡林的孙女感慨:“如果是我用正式语言写,恐怕罚款难逃。”

不知何时起,卡林和他的花园成了一种象征——他是西柏林人接触东柏林的唯一居民。尽管老人德语不流畅,他的存在提醒着人们:国家尚未真正分裂。

卡林的生活从未平静且安全,由于小屋位于墙角且有建筑遮蔽,成为理想的翻墙点。

据子女回忆:“小屋建成后,几乎每年都有翻墙者企图从家门口越境。卡林还亲眼目睹过两次士兵枪杀越墙者的惨状。”

这里是冷战前线,双方距离最近,却也最危险。

无论外界风云如何,老人始终坚守小屋,从未动摇。

1990年两德统一,柏林墙被拆除,卡林与小屋重新成为焦点。

尽管他被视为“反抗柏林墙”的英雄,米特区政府却只把他看成非法占用公地者。

经过委员会讨论,一份驱逐令送到了老人手中。

得知此事,居民和警察纷纷抗议,举行游行反对拆除。

小屋毗邻圣托马斯教堂,修士拿出十八世纪一张旧地图,证实花园坐落在教会土地上。

法律上,教堂拥有该地所有权,允许卡林使用,政府无权干涉。

面对强烈民意,社区委员会重新审议边界,将花园划归克罗伊茨贝格区,后者因地处偏远放弃追究,卡林小屋得以保存。

由于地理位置优越,许多开发商曾试图购买这块土地,但奥斯曼·卡林坚决拒绝。

对他而言,这个小屋价值无可替代,它就是家。

2019年卡林去世后,子女们继承遗愿,始终未曾出售。

某种意义上,他的小屋成了柏林地标。多年后,孙女上学时竟在课本里见到了祖父的小屋照片。

“老师第一周展示了埃菲尔铁塔,第二周就介绍了我祖父的树屋。”她因此感到自豪。

晚年卡林记忆衰退,脾气暴躁,不愿与人交流。但每当阳光明媚的午后,他坐在花园里,总能找到难得的宁静,仿佛刚搬到这里那天一般安详。

如今,卡林当年开辟的花园依旧存在,位于米特(原东柏林)与克罗伊茨贝格(原西柏林)交界。

小屋虽依旧,周边却被现代办公楼和高层公寓包围,宛如一座历史孤岛,默默见证着时代变迁。

多年后,孙女回忆爷爷:“他对所有人都非常友好,不论是墙头守卫,还是西柏林警察。如果你想要大蒜、茶或果仁蜜饼,他总会邀请你到花园坐坐。”

这,便是奥斯曼·卡林留给柏林最深刻的印象。

发布于:天津市